找到106条结果

  • 一听到“病变”,可能你会吓一跳。 那么,“病变”就真的很严重吗?胆囊息肉样病变是癌吗? 不要紧张。 其实这只是胆囊息肉的另一种说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就是指胆囊息肉。而胆囊息肉,是一种较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大部分都对身体没有伤害,只需要定期超声检查。只有小部分体积较大超过10mm,或者生长较迅速的息肉,会需要手术治疗。而对于一部分经检查高度怀疑为肿瘤性的息肉,即使暂时表现为良性,也需要密切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
    姜皓 副主任医师 2024-08-31 20:46:16
  • 周围血管情况及形态特征,其检出率最高,适合作为临床筛查诊断胆嚢良性肿瘤的首选方法。 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一类临床常见的胆囊疾病,其发病率约为2-8%,PLG从病理角度分析是一种胆囊内膜结构有限恶性组织增生积累,进而发生突人胆囊腔的息肉样病变。非肿瘤性息肉占PLG的绝大多数,如胆固醇性息肉,大多数研究认为其占检出PLG总数的40-70%,恶变率极低,因而如果其体积未超过10mm,不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或产生压迫症状,一般不建议处理。炎性息肉是另一类较为常见的非肿瘤性息肉,其约占总数的20%左右,一般是由于胆囊慢性炎症导致粘膜组织过度增生及肉芽组织增生,其向粘膜表面突出
    赵刚 主任医师 2016-12-10 06:12:49
  • 常规超声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诊断中的不足:(1)由于图像分辨率的限制,常规超声不能清晰显示PLG附着区域胆囊壁情况。(2)常规超声对PLG血流显示率低。(3)胆囊癌早期可表现为体积较小、形态规则,常规超声难以对其进行鉴别。(4)患者体形肥胖、患者呼吸动度较大、胆囊位置较高、胆囊内结石后方声衰等因素可影响对病变的显示,影响诊断结果。超声造影(CEUS)在PLG诊断中的价值PLG内血部管构筑特点与其病理结果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分析PLG内部血供信息实现对PLG的定性诊断。常规超声对PLG内部的低速血流、较深血流显示困难,总体的血流显示率较低,在对PLG进行定性诊断时存在不足,容易出现较高的假
    赵刚 主任医师 2024-02-11 11:50:01
  • 2、CEUS在良性PLG诊断中的价值对于胆囊腺肌增生症,有研究报道,CEUS能够显示部分病例的罗-阿氏窦,表现为增强的病变内部存在着散在分布的数个小的无增强区。胆囊腺瘤是由胆囊黏膜内的腺体细胞、黏膜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增生而形成的肿瘤性良性病变。有文献报道,动脉期出现的“偏心性增强”这一CEUS表现有助于将胆囊腺瘤与其它非肿瘤性良性PLG区分开来,但该结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偏心性增强”这一CEUS表现或许与腺瘤内“树枝状”的血管分布有关。胆囊腺瘤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其癌变率可达30%,对腺瘤癌变进行早期的确诊对患者意义重大。Li-PingSun等对25例胆囊腺瘤病例和9例胆囊
    赵刚 主任医师 2024-02-15 08:41:09
  • 、直径10mm、广基或蒂粗大、病变近期内增长、年龄5O岁、合并结石应列为肿瘤高危患者。 2、存在问题及对策 国内外对于该病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方法有不同观点。既有激进派主张早期切除胆囊者,因切除了功能正常的胆囊,导致术后右半结肠癌发病率增加2倍甚至1O倍以上;又有保守者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机,使良性者发生恶变。 实际上,外科手术原则应基于以下两点:①良性病变解除临床症状;②早期发现恶性病变或防止恶变倾向。对于PLG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① 息肉大小5mm者多为良性,10mm 者恶性可能性大。直径1O~13mm倾向于腺瘤.13mm考虑胆囊癌可能,尤其
    施宝民 主任医师 2015-04-24 09:41:29
  • 现代医学治疗胆囊息肉仍局限手术治疗,而临床上大多数的胆囊息肉可不必行胆囊切除术,尤其是胆固醇样息肉和5mm以下的其他类型胆囊息肉。尽管一些文献报道胆囊息肉总的恶变率有3%-8%。但是胆囊息肉的直径大于1cm和年龄超过50岁者可考虑手术切除胆囊。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的优势是肯定的。然而根据以往多年来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所取得的临床经验总结,存在着其他疗法不可取代的优势,如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等。但是中医药治疗本病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实验研究基础,有待进一步研究,把今后的研究重心放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研究上来,为中药治疗胆囊息肉开辟新途径。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37:38
  •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此类病人应予定期随访(3~6个月)。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症状体征   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此类病人应予定期随访(3~6个月)。若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时才考虑手术。如届时胆囊功能良好,可作腹腔镜保留胆囊息肉摘除术。此类息肉往往<10mm(82%),以多发性为主(75%)。外观呈桑葚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01:59
  • 胆汁酸比例增多,而次级胆汁酸中的石胆酸是结直肠癌触发剂,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研究显示胆汁酸尤其是次级胆汁酸的代谢产物可对肠道上皮产生致癌病变。另外,低纤维素饮食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诸多有害物质如次级胆汁酸等在肠道停留时间增加,与结肠黏膜上皮接触机会增多,若在高浓度次级胆汁酸及其它相关致病因子的持续作用下可致使受损的结肠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而逐渐诱发形成腺瘤性息肉甚至大肠癌。 分析其可能机制是:大肠息肉患者体内多种胃肠激素和代谢紊乱,影响胆汁的肠肝循环过程,促进了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形成,而且大肠息肉患者若伴有腹痛、腹泻等明显不适症状时因进食减少导致胆囊内胆汁浓缩淤积,破坏了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42:22
  • 胆囊息肉患者需要了解胆囊息肉的检查方法,可以选择经济合适的检查方法,也能更好的配合医师治疗。 胆囊息肉临床上首选超声检查。B超检查方法简便、准确率高、无创伤、价廉、易为众多患者接受,能准确地显示息肉的大小、位置、数量、囊壁的情况。胆囊息肉的B超典型的表现为胆囊壁有点状、小块状、片状的强或稍强回声光团,其后多无声影,可见到胆囊壁球状、桑葚状、乳头状及结节状突出,甚至可显示出息肉的蒂。B超对胆囊息肉的检出率为92.7%,特异性94.8%,胆囊息肉的B超检查的准确性明显高于CT,能清晰地显示胆囊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局部胆囊壁的变化,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此外,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08:06
  • 稳定关系的破坏,过量的胆固醇堆积于胆囊黏膜局部,并被巨噬细胞吞噬,最终变成泡沫细胞积聚而形成胆固醇息肉; (2)胆囊的植物神经病变,使胆囊的排空延迟; (3)胆囊壁超微结构的改变引起胆囊壁的微血管病变,导致胆囊周围神经传导阻滞,胆囊运动功能异常,胆囊收缩乏力,胆汁淤滞,黏稠度增加,排出胆汁受阻。 总之,对糖尿病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调脂治疗也非常重要,它不仅在于降低大血管并发症,亦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胆囊息肉的发病率。糖尿病患者合并胆囊息肉易发胆结石、胆囊炎,一旦发病即变化急骤,死亡率颇高。
    赵刚 主任医师 2015-04-05 22:03:14
1 2 3 4 5